“潘法官!老梁還上第三筆錢了。” 夏日的風,吹得人暖暖的。看到農安縣人民法院巴吉壘人民法庭副庭長潘福祿,村民李明趕忙迎了上去說。他說這話時,眼角細紋舒展開來,整個人看上去年輕了不少。 這段故事,要從去年冬天說起。 往事:一諾十年重 幾枚硬幣輕 2024年12月,正值東北隆冬。在農安縣人民法院巴吉壘人民法庭門口,李明的棉鞋沾滿泥雪,在不斷地來回踱步中,腳印織成了焦灼的網。 “法官,我要告梁海欠錢不還。”說著他給潘福祿遞上了手里的紙條,“你看,這是他當年打的欠條,摁了紅手印的!” 鮮紅的指印仿佛還浸著十年前的雪水。彼時,梁海頂著滿頭雪花拍響了李家大門:“李哥,孩子發燒燒抽了,鄉衛生院看不了,讓趕緊送縣醫院去,能不能借我1萬塊錢救急?”梁海話音剛落,只見李明已經打開大門,手里還捏著一個存折。李明把原打算開春買種子的錢拿了出來,給梁海的孩子治了病。 按照約定,起初兩年梁海陸續還上了2400元,余下的7600元卻再無音訊,一拖就是七八年。李明掰著指頭數落:“前年我家起新房,去年閨女考上大學,回回去要賬,不是家人有病就是養豬賠了,拿不出錢。”
困局:困債如山墜 家計幾筆灰 “潘法官,您給斷斷這個理!”李明的手拍得桌子咚咚響,“要賬要得我心都結冰碴子了!” “別著急,我現在就聯系他,爭取今天就把事解決。” 當梁海裹著泛白的軍大衣走進調解室時,黝黑的臉上泛起窘迫的紅:“法官,我老梁不是賴賬的人!欠這么多賬我也著急,可實在是……” 潘福祿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手腕,瘦得能看到骨頭。這案子事實清楚,權利義務關系明確,案子不難,但是當事人挺不容易。他又瞄了眼李明通紅的眼睛,積了七八年的怨氣不是輕飄飄的,得用犁鏵翻地般的力道掘開,讓他的委屈有個出口。 “老梁啊老梁!”潘福祿的指節重重叩在欠條上,聲音陡然拔高半度,“咱莊稼人‘恩義’倆字兒比化肥都金貴,你當年借的是救命錢,李哥把買種子的錢頂風冒雪取出來給你,自己開春蹲在地頭跟人賒種子,現在倒好!你拿這些硬幣寒磣誰呢?你說恩情記一輩子,就是這么個記法?” 調解桌成了無形的“楚河漢界”。潘福祿提起水壺,滾水沖進杯里激出茶香,白霧在三人之間洇開細流。他心里琢磨:光敲打不頂事,得給他指條路,就像給旱地引水,得找到源頭才行。 “老梁,你有沒有想過分期還錢?鎮上新開的物流站正招分揀工,包吃住一天120元。去建筑隊當小工也行,搬磚遞瓦總能換現錢。你要是有意向,我可以去幫你聯系聯系。樹挪死人挪活,你得出去找找活路啊。” “分多少期?”梁海突然抬頭,又縮了回去,佝僂得像老榆樹疙瘩,聲音發顫:“我今年借錢買了頭母豬,想下崽子賺錢,誰承想……趕上豬瘟,又死了。媳婦得了尿毒癥,透析不能停,孩子學費也沒著落,說啥都不念了,要退學出去打工……我要是出去干活,家里灶臺都得涼透……” 聲音突然卡在喉頭,通紅的眼眶里滾出混濁的淚,他猛地捂住臉哭了起來:“干脆把我這副骨頭秤斤賣了吧!” 春來:分期涌活泉 莓紅映新章 辦案子跟種地一樣,該松土時松土,該施肥時施肥,再蔫巴的枝葉也能活。上周跟村鎮銀行的老張閑聊,他提過一嘴食堂在招工,這消息忽然在潘福祿的記憶里清晰起來。 “老梁,會炒大鍋菜不?” 梁海茫然抬頭:“啊?就會做點家常菜……” 潘福祿說道:“鎮里銀行食堂缺個鐘點廚師,每天就晌午忙活兩個多鐘頭,管一頓飯另開1800元。不耽誤你照看媳婦,你能干不?” 話音未落,梁海從椅子上彈起來,眼里迸出光亮:“能成嗎?” “我問問。”潘福祿摸出手機撥通了電話,“老張,老同學!你們食堂還招人嗎?對對,就上回說的那個崗。什么?只要女工?” 潘福祿對著電話那頭故意提高嗓門:“甭管男的女的了!我這有個當事人,媳婦尿毒癥躺床上,孩子要退學打工,能幫著找條出路不?” 幾番磋商,老張終于同意試用梁海。撂下電話,潘福祿松了口氣,他把椅子往李明那邊挪了半尺:“李哥,老梁這活兒要是成了,每月能見著現錢,咱給他留個緩和時間,讓他慢慢還,比你天天催債省心不是?” 李明盯著茶杯里打轉的茶葉,長嘆一聲:“潘法官,就沖您把自己關系都搭上了……”他轉向梁海,“每月還1000元,但得從法院賬戶走。” 潘福祿拍拍老梁肩膀,立即接話:“老梁,你表個態。” 梁海搓著手掌:“李哥,再還不上就讓我家豬下的崽子全是公的!”調解室里緊繃的空氣“噗”地泄了氣,李明原本嚴肅的臉也繃不住了。 雙方終于達成了一致的調解意見,一起在調解協議書上簽了字。每到約定還款時間前幾天,潘福祿便會提前打電話或者發短信給梁海,提醒他還款。 “剛給我開支啦,這就打款!”當鍋鏟與鐵鍋相撞的脆響從電話里傳來時,潘福祿似乎聞到了蔥姜熗鍋的香氣。 作為土生土長的“農村娃”,回到家鄉當了法官的潘福祿,最懂鄉親們的心思。定分止爭要兼顧法理情理,更要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難處。他的案子,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炕頭、地頭調解的。把每一個案子都當成自家的事,現在的潘福祿,還是兒時那個熱心腸的“潘娃子”。 路過銀行時,潘福祿特意去看了梁海。只見他在灶臺前挺直了腰板,顛勺的弧度像極了秋收時揚麥的姿勢,而當時砸在地上的硬幣,終究在司法的溫情里長成了紅果。 初審:張立蘊 復審:韓鐵英 終審:曹夢南 |